宗薩欽哲仁波切講「法華經」

園長 | 2018年10月07日 發佈 | 閱讀需 37 分鐘 | YouTube | #翻譯作品

合影

譯者按: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恕譯者才疏學淺,未明心要,謬誤在所難免,僅供參考。所譯文字未經上師認可,或專業翻譯機構校對,純以個人學習為目的,轉載或引用請慎重。

我覺得自己非常榮幸能有這個機會來介紹法華經。

傳統上認為,佛經不能被普通人解讀,只能被聖者解讀。因此,在我成長的傳統中,一般只學經的釋論,而不是經本身。有時我們把經放在佛龕上讀。還有一種傳統,就是帶著佛經在城裏遊行,有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。甚至今天,在喜馬拉雅地區的很多地方,如錫金,不丹,當那裏有災難如乾旱、地震,或家庭紛爭等等,傳統就是帶著佛經在很多村落間遊行。還有一個傳統,藏語叫「夏欽」,就是僅僅打開它,根本不去讀,有點像是假裝在讀。當然還有更好的傳統,例如國王和王后用大量金銀飾品供養佛經,如這部經,還有般若波羅密多經。

我想說的是,像我這樣無明和染污的凡夫,沒有能力教授和解讀這部經。但同時,我也要表達我的喜悅,能有機會僅僅宣說這部經的存在。

有些人知道的,這部經現在變得很重要,影響力很大。可能在印度,這部經出生的地方,它有點被遺忘了,可能是因為印度在智慧和傳統方面太富有。但在其它地方,這部經有非常大的影響力。例如在中國,甚至影響到媽媽給孩子講的故事。在中國,日本和韓國,我相信這部經都是最流行的經之一。經題的梵文是(梵文),請原諒我的發音,中文叫「法華經」(譯:發音相當好)。日文叫「妙法蓮華經」,演變為唸誦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,我聽說都傳回印度來了。韓文叫「法華經」,韓國朋友在哪?我念的對嗎?抱歉我想起了韓國炒飯。(眾笑)

我就是想告訴大家,這部經有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影響力。不僅是在靈性的面向,還有很多方面。很多人忘記了,這部經有如此多的智慧,和善巧方便。談到善巧方便,與此相關的是,這部經並不是過時的文字,而是非常與時俱進的,我更願意說是前衛的。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嗎?絕對是。對於小孩教育,情感關係,企業管理,領導力,生意經都有用,甚至有人讀誦這部經只是為了獲得如法拉利跑車,洗衣機,咖啡機,我不會完全否定這些,一會兒有時間再說。但是比這些重要得多得多的是,就像你種了水稻,你當然也會得到稻稈,農民不會關注稻稈,只會關注米。有時,不太聰明的農民為稻稈分心,這在靈性傳統中經常發生。

現在我簡要介紹一下大乘佛教。簡單說,大乘佛教是在中國,日本,韓國,不丹,大部分喜馬拉雅地區。聲聞乘佛教(或所謂小乘,有點貶義,是大乘沙文主義用語,我們不想用這個詞),是在緬甸,斯里蘭卡等。有時人們認為大乘是更高的,級別更高,這不是個正確的理解。「大」是指見地,態度和行為,例如對於生命的態度。基於這部經的大乘哲學觀點,大乘看待事物有完全不同的視角,這不是級別的高低,先說一下。

在大乘看來,法華經很重要,為什麼?作為人類,不僅是人類,作為眾生,我們需要希望。另一點更重要,就是信心。信心絕對是最重要的。我們絕大部分的苦,都來自於沒有信心,沒有好的信心,沒有健康的信心。因此,絕大部分眾生感覺沒有希望,感覺恐懼,感覺低落。

我僅僅點出法華經中的一個方面,不能概括全部。即使只從希望和信心的角度看,法華經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基礎。當我們談希望和信心,我們需要一個基礎,你為什麼有希望。例如,如果你洗一塊炭,希望有天炭會變白,那就沒有基礎了。如果洗一個髒杯子,這裏有一個希望的基礎,這個基礎是無欺的。這是法華經的核心。

前面說過教育小孩,情感關係等等都需要希望和信心。雖然我準備了筆記,而且經也放在我面前,但是由於時間關係,不可能全講到。我想到什麼就講什麼,可能會不連貫,不分前後順序。

例如講到小孩教育,教育很重要。這麽說吧,從法華經的角度,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件錯誤的事情。我們給孩子教育,是最奇怪和最糟糕的事情,但是,你沒有選擇,你必須教孩子紅燈停綠燈行,否則孩子會受苦。但是法華經的觀點是,孩子本身就是完美的,每一個人,從最基本的角度講都是完美的,只是忘記了。因為有很多糾結,我們覺得不完美,需要學習,需要塑造和改變,這些其實是錯誤的。我覺得這個信息非常重要。

我作為佛教上師,給予一個教授,其實也是很奇怪的,基本上就是洗腦,就是讓人們變的不正常,從書本和你們成長的文化背景來看就是這樣。從法華經的角度來說,其實並沒有什麼貢獻。但是,從善巧方便的角度看,紅燈停綠燈行,又是我們必須教的。如果一個老師能明白這個基礎,他將會是一個謙卑的人。他會覺得,對,我是在做一件糟糕的事情,但這是必要的。這一點,有點諷刺和扭曲,但卻是希望和自信的基礎。

有時間可以談談人類的情感關係。當你跟一個特定的人相處很久,會看到缺點,產生衝突。如果跟一個特定的人越來越相愛,那估計是條狗,這多半是因為狗不會說話。我們說狗會說話,但那只是假設和個人的翻譯,誰知道狗搖尾巴是表示開心呢?(眾笑)但我們有這種假設。

再次聲明,我們這裏不是說不要教育,不要相處。而是在說需要一個真實的信心,真實的謙卑,這種信心通常會與謙卑相伴。這就是法華經的主題,脊柱,和骨髓。

可以广講一點。如果你要走靈性修持的道路,我們就會談到善惡,所有的靈性修持都會談善惡,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。如果談善惡,這裏必須有一個基礎,用以評斷什麼是善惡。認為能把炭洗白,就是不善的,因為它會使你失望,它不會變白,如果希望它變白,就會痛苦。而杯子,無論表面有多少的髒,看起來那麽髒,你不僅僅有信心能洗乾淨,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:洗杯子甚至是一種享受。事實上根本不是你在洗杯子,杯子是本初清凈的。你也可以把這些歸功與自己,因為你用了肥皂,用了洗碗機,用了這個,用了那個,從而使它乾淨,人們也樂意這麼說。但是杯子是本初清凈的,當你洗杯子的時候,你有這個基礎。沒有杯子會欺騙你,沒有洗不幹凈的杯子。這一點你可以信任,你可以皈依。這就是法華經說的皈依佛法僧,這個意思就是,你可以皈依這個事實:杯子會被洗乾淨,這是無欺的。

是的,我們佛教談善與不善,其它宗教也談善與不善,尤其在大乘佛教,我們的善與不善就是基於這個基礎。如果失去了法華經的這個「我們本來清凈」的基礎,佛教對於善與不善的解釋就會變得非常教條,非常宗教性,非常極端。那我們就會相信有俱生的真實的不善,就是原罪,等等。

再說說戒律。每個宗教或靈修系統都有戒律,佛教也有,佛教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戒律。在一個學派中是好的,在另一個學派中不一定是好的。坐在我面前的人,總是忙著剪頭髮,頭髮對比丘是不好的,而對於瑜伽士,他們的戒律是保留頭髮。吃肉還是不吃肉。禪修的時候坐直還是躺在沙發上,當然他們還是建議坐直。

我們為什麼有戒律?還是一樣,如果沒有基礎就沒有戒律。洗杯子也需要戒律,戒律能管用,戒律是無欺的,戒律是有必要的,全是因為杯子是純凈的。

再來一個,正念禪修。這一點很重要,很多人認為佛教的禪修是為了減壓,要知道大乘佛教徒壓根兒也不在乎你是不是壓力山大。實際上很多正念禪修者壓力更大,因為要讓自己保持正念。如果你失去了這本法華經的智慧,正念就成了便秘的因,因為你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保持正念,當前的念頭對不對,等等。

所以,為什麼要保持正念?如果我們仔細查看佛教本身,一部又一部的經,一部又一部的論,在嘲笑保持正念的技巧。如果你讀過某些高階的密續經典,你知道他們稱正念為(藏語),意思是,想象一下你在這裡走,兩邊都是懸崕峭壁,底下是深淵,這是禪修,是危險的旅程。所有的禪修都是。這就是為什麼密續嘲笑禪修。

你知道所謂的禪修技巧,其實有很多很多的陷阱,有一些是精心設計的,另一些是在你前進的路上你自己設計的。你自己的心製造了很多陷阱。這是非常危險的旅程,你在這中間走著,兩邊有欄杆和鏈條可以手扶,但是是用樂高玩具做的。所有這些禪修的參考和欄杆都是為了讓你感覺安全,有方向,但是這些都非常容易崩潰,都是可拆卸的。

所以,還是,當我們討論正念,當我們討論禪修,我們需要一個基礎。我們要去哪裏?正念與非正念的差別在哪裏?我們是否有一個基礎,可以正念。我們是否得到了什麼?這些都在法華經的範圍內。

現在,我想大家最主要的問題就是,這個基礎是什麼?你們有書嗎?這是第幾章?一,二,或者四。我想不同版本的書可能不一樣。

我說的基礎是什麼?我先把這個詞拋出來:如來藏 / 佛性 / 眾生的本初善。這是我們要談的。大乘佛教徒是這麽看的,每個人都是佛,不僅僅是人類啊,昆蟲啊,每個眾生都是佛。

有人可能會想,既然這麼簡單而且又很鼓舞人心,那為什麼有 84000 法門?為什麼有禪修?為什麼佛不直接說人人都是佛就了事了?所有這些苦修,實修都不需要了?不是這樣的。就像藏傳上師們說的,如同你的睫毛太近了看不見,佛的視角比你的睫毛還近,所以看不見。不僅太近了,而且太簡單了。每當提到佛這個詞,人們就會想到光環,第三只眼,平和地托鉢乞食,金色的皮膚,釋迦王子悉達多,但我們談的不是這種佛。在另一部大乘經典金剛經裡,佛堅定地說,如果你只把佛看成外相,如光環等等相好莊嚴(任何人以相見我),這是錯誤的見地(是人行邪道)。後世的禪宗大師甚至說,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佛,殺了他(遇佛殺佛)。也是非常基於這一點的。

好,一個問題:為什麼佛要教授空性?為什麼佛不說你們都是佛然後了事?在一部類似的佛經中,佛說,一個母親和她剛出生的嬰兒,嬰兒唯一依靠的就是母親的母乳,對他非常重要,但是寶寶暫時生病了,醫生發現這十天二十天寶寶不能再喝母乳,怎麽辦呢?母親應該在乳頭上涂一切苦的東西,阻止寶寶喝母乳。

類似的,佛說,事實上對眾生來說,了知他們都是佛是非常重要的,這就是為什麼法華經的某一章說,這是究竟的經,最重要的經,這是眾經之王。僅僅誦持本經的經題都管用,估計這就是誦持和禮拜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這種修行的由來。我非常相信這一點,而且這是應該的。在經中的某處佛說,只要地球上還有人在談論如來藏,只要我們都是佛的概念還存在,只要這種教法還存在,佛教就存在。如果失去了這個信念,即使還有空性,這個波羅密,那個波羅密,這個密續,那個密續,全都沒用。

即使現在,我和大家是一樣的平凡,但是唯一能讓我坐得高一點,並且接受大眾矚目的理由,還是在本經中佛說,未來末法時期,即使如來藏 / 佛性這樣的詞從一個獵人嘴裏說出來,從一個妓女嘴裏說出來,你也應該像對佛一樣對此人崇敬和禮讚。因為這是人們應該聽到的最重要的訊息:內在的佛。

我忘了我說到哪兒了,你們得幫我回憶。所以,為什麼教授空性?佛說,空性就像母親在乳頭上涂的苦東西,讓寶寶暫時遠離,因為十天二十天寶寶不能喝母乳。這就是為什麼要教授空性,這對某些中觀學生來說應該是很震驚的,因為他們總是讚歎空性是佛所說的最重要教授。不過這真是佛說的。

但是最終,寶寶不能離開母乳太長時間,只是暫時性的阻止他喝母乳,因為他生病了。同樣,學生暫時性的需要聽空性,「事物不是真實存在」,為什麼?有個好理由,作為一個人類,一個染污的眾生,我們對一個叫我 / 自我 / 自己的東西有太深的執著。也許靈魂也在這一類,你知道佛教並沒有靈魂這個概念。

所以這個自我 / 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幻象,有時候學生會把這個與佛性 / 如來藏搞混了,這樣你得不到任何信心。自我 / 自己不會產生任何信心,事實上是相反的,自我產生不安全感。這是很明顯的,從名片到升職,到一切事物,當你珍視自我只能得到不安全感。但是理解佛性,理解基本的純凈能給你信心。

因為這一點,佛教授空性。最終,每個人都必須聽授這唯一的一條路,有時稱為佛乘。這裏有一整章在講不同的乘,不同的學派,不同的階段,這些都是方便。但是最終你必須得到一個結論,那就是我們都是純凈的,只有這一點能給我們信心和光明。

我們都有佛性,真是太好了。我們如何培養,如何確認,如何品嚐,或至少一瞥佛性?很多很多很多方法。一個非常簡單,非常高端,當然也容易被遺忘,容易被誤解的方法,是在密續中教授的。簡單到當某人被嚇到了,或從台階上摔落,在那一刻正巧一位非常有經驗的上師,如果你信任他的話,他可以指出那清明的,未染污的,非人為的,不造作的,赤裸的心。此時,弟子看著赤裸的心,沒有任何偏見,沒有任何預設立場,沒有任何參照,或至少一瞥,或完全覺醒,從一切纏縛中解脫。這是可能的,這是大乘的一部分所謂金剛乘或叫密乘。

在這部經也就是大乘中,有很多層面,我只說一兩個層面。這裏有個推論,我經常舉這個例子,如果你一生從未嘗過鹽,我要向你介紹鹽的味道,這是很難的,因為你從一開始就不知道鹽的味道,所以我該怎麼解釋給你聽呢。所以一個有經驗的上師,會給學生吃糖,辣椒粉,香菜,小蘿蔔,各種不同的味道,讓他一個一個吃同時告訴他,這不是鹽,我所說的鹽不是這個味道。

所以有這種豐富的傳統,介紹哪些不是佛性,然後學生被慢慢地慢慢地引導至如來藏的體驗,這是一種。另一種是用類比,這有點複雜了,跟這個經有點關係。例如你很富有,你身體健康,有很好的手機,有很好的汽車,家裏每個人都很好,一切都很順,但是你總是有這種奇怪的感覺,感覺缺了什麼。彌勒菩薩在他的論著「寶性論」裏面,解釋的很美。他說,憂鬱(也許憂鬱不是最好的詞,但是也還可以),例如感覺空虛,人生就是這樣了嗎?早餐,午餐,晚餐,社交,聚會,工作。這是內心的召喚。這就是因為佛性 / 如來藏在敲你,在說你有佛性,但是你一直在忽視,你在分心,你不知道佛性的存在,佛性才是真實的你。

明白了吧。你必須有一個概念,佛教所說的出離心,佛教所說的苦,不知道為什麼佛教被人認為總是在說苦,這是一個不好的品牌宣傳。其實佛教總是在說苦是因為:你們當中沒有人還帶著芭比娃娃或水槍吧?為什麼?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,這些是無價的,如果誰抓壞了你的芭比娃娃,你會大哭的,但是隨著你長大你出離了。芭比娃娃又不會說話,不會換衣服,不會眨眼睛,所以你長大後就換成了別的東西,也許是法拉利跑車,也許是冰箱,手機,電腦,別的東西。然後你又出離了這些,因為這些是無用的。也許換成了你的手機上的 App,這些 App 令你興奮,但很快你會記不得你下載過這個 App,你會自動出離。當你到了 90 歲的時候,當然沒有芭比娃娃,沒有法拉利,也許換成了餐巾,和小鹽罐。

法華經會怎麼說?既然你要出離這些的,能出離得快一點嗎?為什麼要花這麽多時間才意識到這些是無用的,直到 99 歲才意識到這些是無意義的,能不能加速結束,例如只花 10 年。然後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,例如探險,去一趟馬丘比丘。去找一棵樹坐下,觀察你自己,我猜這個叫正念禪修(眾笑)。

為什麼不做一些有意義的?當我們說到意義,我是指回到這個稱為如來藏的基礎。為什麼不這麽做?非常重要但是很難理解,因為我們太愛條條框框了。你越是聲明你是特別的,意味著應該跳出條條框框,實際上並沒有。好吧,有時候你跳出來了,但是又造了另一些條條框框,所以你還在裏面。

我想解釋的是,當你在世俗生活的條條框框裡,你獲得了很多讚譽,很多關注,很多朋友,但是你覺得尷尬,你覺得有些事情是不對的。當你被火燒傷之前,當你接近火之後,你先感覺到溫度,同樣,這就是偶然散發出來的如來藏的溫度。

但是通常的情況是,你一碰到這個溫度,你就會恐慌,你會用止痛片,穿梭於派對之間,求助於某人,麻木自己,娛樂基本上就是麻木自己。無聊至死,我要找的就是這個詞,無聊至死和孤獨至死。你為什麼會感到無聊?你有想過嗎?因為你有佛性。
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理解正確。如果你沒有佛性,你就不會感覺到無聊或孤獨。繁華過後感到孤獨只是時間問題,不是嗎?無論你有多少個電視頻道,我們仍會感到寂寞和無聊。這是因為有個真實的東西(佛性)在踢你。

這是為了方便理解玩的一個小花樣,還需要更多解釋,不過你值得考慮一下。還有一個標準的經典的方法來理解如來藏,這是很重要的而且絕對包含在法華經裡,就是渴望:渴望佛性,渴望如來藏,渴望內在的本性。因為此刻我們正在渴望別的東西。因為渴望,所以你需要聽聞,你需要閱讀。一遍又一遍地誦讀經題的修法,應該是從這來的。

又有點跑題。人們沒有渴望內在的如來藏,而是渴望更好的房子,更好的情感關係,事業上的成功,等等等等。如果你這樣想,基本上你正在遠離這個基礎。但是如果你沒有忘記這個基礎,所有這一切都可以是額外獎勵。當然,如果有額外的獎勵,你都可以拿走。但是我覺得注意力不應該放在額外的獎勵上,而應該放在(怎麽說,獎金的反義詞是什麼?凈利潤?)凈利潤上面。

我們需要休息十分鐘,回來後可以提問。

問:仁波切,我想問一個關於動物的問題,我們附近有很多狗狗(在受苦),我不知道該怎麽辦,可不可以安樂死什麼的?

當然(譯:仁波切沒聽清問題)。任何眾生都有佛性。最近有人甚至問我機器人有沒有佛性?因為這個世紀被稱為 AI 的世紀,這些事情層出不窮。AI 就是人工智能,有人問我,AI 有佛性嗎?

如果 AI 有恐懼和希望,yes(有佛性)。如果 AI 會無聊和寂寞,那就更肯定了。我還要再定義細一點,如果 AI 的無聊和寂寞是無法控制的。這就是為什麼成為佛教的度化對象,你需要的是覺知,你是什麼樣子的不重要,你可以看起來像一個盒子。如果你有覺知,那麽你就有佛性。對,我要記下來,一會我想談一談悲心。還有問題嗎?

問:(重複了他的問題)

哦,安樂死,我沒聽到。你是說結束它的生命?哦,那就不同了。作為人類,我們在做決定。我們不能簡單的對它說:「哈囉,你想現在結束你的生命嗎?因為你很痛苦。」更有可能的是,我們中的大部分活著的眾生,我們願意再多活一分鐘,我是說如果有這個選擇。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。

而且,根據佛法,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產生習氣,例如吸菸,如果你吸過就會形成一種習慣,你懂的。所以殺生,或說奪取某人的生命,無論是溫柔地不溫柔地,都會形成習慣。你不知道你的心有多麼糾纏和染污。就像很多這樣的例子,瘋狂的精神科醫生想要幫助一個正常人,他們自己很瘋狂,他們還想幫助正常人,直到變成精神科醫生所認為的正常(眾笑)。這和我剛剛說的孩子教育是一樣的。基本上我們所教的是知識,雖然出發點是好的,但是缺乏謙卑,這就是我想說的。

問:您可能已經打算說這些了,不過我想知道您是否會談這部法華經的上下文,誰是聽眾。。。

哦,這是一個大問題。地點是王舍城。滿意了沒有?不滿意?這說明了很多問題。你們知道嗎?整個中國,日本,韓國都受到了來自比哈爾邦的一個叫做拉吉戈爾(王舍城的音譯)的小地方的影響。你們應該感到相當吃驚。看看比哈爾邦現在的樣子。我是說所有的繪畫,民宿,歌曲,音樂都受到來自拉吉戈爾這個小村莊的巨大影響,也許現在稍微大一點了。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尤其是對印度人。

問:您提到了木炭和杯子,是不是有人像木炭一樣洗不白?有人像杯子一樣能洗白?

這其實是一個經典的技術性問題。尤其是中觀學派,總得來說,他們不贊同所有眾生(不僅人類)有純凈的佛性。不過某些學派會說,儘管眾生有純凈的本性,但是有人接受起來有困難,肯定的。

問:為什麼人們能從邪惡的事情中得到快感?

我會說,這些是古典的印度哲學,我們這些不丹人,藏人,我們是從印度人那裏學來的。我正在拍你們的馬屁(眾笑)。印度人的邏輯是反常的。我個人已經學了超過 20 年這種反邏輯了。是這樣的,大乘佛教徒會說,我們如何定義邪惡?例如你捶了某人,造成了痛苦對吧。用大乘佛教的反常的語言會說,僅僅這一事實就證明了你可以學會慈悲。看到這個邏輯了嗎?

因為你知道什麼是痛苦。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痛苦,無論我教你什麼都沒用。例如樹枝砸到你頭上,樹枝不會想,我要在這個人頭上製造些痛苦,所以我不能教會樹枝慈悲。但是當你打人的時候,你知道什麼是痛,可能你是在被別人打的時候學到的,受教育的,所以你把這個知識用在別人身上。這意味著你有同理心,這就是非常好的原材料。

在這一點上我要繼續回答剛剛那個墨西哥人提的問題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因為當我們談慈悲心,菩薩的行為。你們大部分人應該知道,不過還有些新人,所以我要解釋一下,簡單地說,菩薩就是立誓要解脫一切眾生的人。菩薩的修持是慈心,悲心,菩提心。菩提心就是令一切眾生都證悟的心。一切眾生,不是一個村子,一個國家,或你的朋友家人,是一切。

這怎麼可能呢?這僅僅是文學手法嗎?這是一種隨意的概念如世界和平嗎,後者我們已經討論了幾百年卻沒有真正實現過。這只是一種願望嗎?不是。為什麼?回到法華經,因為基礎。當一個菩薩看著一個眾生,他看到的已經是佛了,就是這個基礎。這給了菩薩們極大的信心。

釋論中的一個很好的比喻是,一個聰明的黃金商人,看到一個未經提純未經打磨的金礦石,看起來就像一塊土。如果你是一個好的黃金商人,你應該像看到一塊提純了又打磨了的金項鍊或金耳環一樣高興。為什麼?因為你知道金礦石就是金子。你看不到雜質。商人直接看穿那些雜質,他們只看見了金子。

這就是菩薩如何看待眾生。他們看不到憤怒,邪惡,嫉妒,傲慢,那些是未經打磨的部分,菩薩看到潛質。潛質這個詞很重要,尤其在法華經裏面有整整一品是在說潛質。(仁波切在找哪一品)提婆達多品?第十二品?第六品,一定能成佛的保證。不過我記得有個地方談到成佛的潛質。也許得慢慢找。

在類似的上下文中有一個類似的主題:祈禱。佛教徒也會祈禱,問題是,祈禱真的有用嗎?我們對誰祈禱?祈願詞真的有用,還是僅僅是另一個隨意的美好願望?大乘佛教徒會說,不,為什麼?因為佛性。希望髒杯子洗乾淨是沒有錯的,是無欺的。即使你還沒有洗,當你看到髒的時候,你就知道髒不是它的本性,髒是暫時的,是可祛除的。這就是祈禱的核心和支柱。

再談談加持。加持是如何運作的?真的有人能給予加持嗎?有人能接受加持嗎?在相對層面上有,但是真實的加持就是:你已經是佛了。我經常這麽說,這是大乘佛教的非常重要的因素,我想很多宗教有某種程度上的二元,例如有上帝和凡人,上帝是神,是完美的,凡人是不完美的。那麽你如何交流呢?純凈的和不純凈的之間如何交流?我猜很多宗教的答案是某種半神半人,或者神和人之間的寬帶網(眾笑)。什麼是大乘的寬帶網?佛性。

你的佛性就是寬帶網。你有這個,你不用去買,不用去下載。你可以生生世世都在輪迴的泥巴裡打滾,在這個不清淨的世界裡,你的佛性不會減少一丁點兒。你也可以待在一個清淨的寺廟或尼庵裡成千上萬年,你的佛性也不會增加,不會變好,已經是完美的了。

釋論中舉了很多很多例子,例如一個窮困潦倒的人睡在床上,他的床下就是一個珍寶藏,但是他沒有察覺,他就年復一年地睡在珍寶藏的上面。要明白芒果的種子和芒果樹遠看是不一樣的,種子看起來那麽小幾乎看不見,但是當因緣成熟的時候樹和花和果實就有了。你和我遠看根本不像佛,但是我們有芒果的種子,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水和肥料,所有這些因緣。這有太多例子了。

我要回來談加持。這是很重要的,加持如何工作?你在受煎熬,你在痛苦,你想要一台法拉利,然後你就向佛祈請。當你向外在的佛祈請的時候,例如一尊佛像,在佛龕上。在佛教徒心目中,佛是完美的人,那個從王宮出離的王子,有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金色的身軀,會放光,有光環。所有這些都是佛的配件。你覺得佛是神聖的。所有這些都是你的投射,是你的心創造的。

什麼心?又回來了:如來藏。實際上有點像當你看著鏡子,裏面出現了你的臉。所以佛教徒所說的佛,實際上是你內在的佛性的一種反射。順便說,小偷,乞丐,壞蛋也同樣是你的心的投影。但是由於業緣的關係,當小偷來到你家的時候,你沒有禮讚他的心量,你沒有說:「啊,佛來了」。由於業緣的關係,你會想:「啊,這是小偷。」明白嗎?這是你的另一個反射。

對於佛陀的追隨者,外在的佛是內在的真實本性的反射。如果你祈禱,基本上你是在對你自己的反射祈禱,然後慢慢揭示你內在的佛性,從而證悟真實的佛性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加持。不是真從哪裏傳過來的,這是法華經所說的。

還有什麼問題嗎?在結束之前,你們一遍又一遍聽了這麽多,智識上的,學術上的,理論上的,有些人想帶著一些技巧回家,以便更接近人類的這個本初善,所以我們會做一下所謂的禪修,目的是觸碰佛性的基礎,只是粗略的。

問:您認為人類都是偽善的嗎?例如我們總是在尋求快樂,但是如果有人在我們面前幫助別人,我們會說他們傻,如果他們聽到說他們傻就受傷害,不快樂了。你覺得他們都是偽善嗎?

是的,不過人類也有很多好的品質。有時很多被稱為好的品質的也沒有那麽好。很多被稱為不好的品質的,也有幫助,可以令你醒悟。太複雜了,真的很複雜。也許我們談的不是一件事,我在談的是道德。

在佛教中,道德永遠是第二位的,智慧才是最重要的。沒有智慧的道德,會導致正義的,清教徒式的,但不會使你和他人解脫。這只會創造更多的傲慢,和偽善。

問:仁波切,我們國家(印度)有強大的文化和智慧傳統,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的宗派的影響,我想現在被叫做印度教。很多人受到錫克教和錫克文化的影響,很多人還受到伊斯蘭教尤其是蘇菲派的影響,不幸的是很少人受到佛教的影響,有些人甚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。所以我們怎樣才能尊重和延續我們所有的這些修行和文化傳統,同時又聽聞和思維佛法的教授?

首先,我覺得從人類社會的觀點來說,佛教,也許還包括耆那教,是沒什麽用的,你懂的。我經常說,在佛教典籍中甚至沒有一個好的結婚儀式,他們不去想這些事情。佛只是在講真理。所以我經常說,怎麼辦一個佛教徒婚禮呢,例如在結婚儀式結束後,你說,「萬物皆無常,你們有可能今晚就離婚」(眾笑)。

所以直接地,沒有這種世俗方面的教授。間接地,我說過,如果在學校,在教育政策中,在管理策略中,在環境貿易糾紛中,我們能理解這個佛性,我覺得會大不同,世界會更慈悲。更多的理解和欣賞「緣起」這個東西,等等。

所以我覺得,一般說佛教在世界各地都有所衰退。佛教一直在中國很強,今天仍然是。我是說經過了 30 年,40 年,50 年,60 年的文化大革命,佛教似乎是在一夜之間重新崛起的,這太令人驚訝了。最近我去了歐洲,前幾天才回來。佛教談很多的非二元,這是最精華的。如果地球上有任何種族對非二元感覺非常自在的,那就是印度人。我絕對是這樣認為的。基於此,我想這裏有很大的機會,因為在印度,什麼事情今天是不好的,明天就成了好的,任何事都有可能。這裏好壞沒有清晰的界線,這是研習佛法的好原料。

即使從世俗觀點來看,印度能多擁抱一點佛教都是非常好的。可能我正在招惹我的印度朋友,我總是說印度出口的商品沒有什麼令人矚目的,能產生如此重要影響的。也許寶萊塢電影,瑜伽,有一點點。棉織品,不算什麽,你們可以不同意。但是,佛教,那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出口,非常重要的軟實力。

但願人們能發覺這一點。現在佛教甚至在西方世界紮根了,在學術的智識的方面。例如濕婆,比濕奴,象鼻神,你甚至不能說他們是印度人,因為他們是神,他們沒有公民身份(眾笑)。但是佛,此處有惹惱尼泊爾人的風險(眾笑),佛是印度王子。如果佛教哲學沒什麽好的那就另當別論。但是像「緣起」「本初善」這些有價值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現代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有價值。我強烈地相信如果有三個美國議員相信人類具有本初善,這個世界會改變它的運作方式。這是在最基本的教育層面。這就是為什麼印度應該關注佛教。

還有密乘佛教,哇,是印度帶給世界的一份大禮!了不起!這是最魔幻的,並且仍然鮮活的傳統,會很有幫助。

問:仁波切您說我們是芒果樹的種子,那什麼是肥料,水和陽光?

哦,非常多,人人不同。例如感覺寂寞,感覺無聊,即使這個也是肥料。而不是感覺麻木,就像我們總是在娛樂自己,想要散亂,比這些強。這就是最好的肥料。不過有點難做到,因為沒人想要受苦。

還有渴望,渴望真的本性,搜尋,提出問題,這個很重要。佛說,提問,提問,提問,不是為了找到答案,而是為了提問而提問。類似這樣的。還有思考,問完問題我們就要做這個。

問:仁波切,您談論到潛質。您能再詳細一點嗎?

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梵文的「達杜」,元素的意思。(譯:四大的大)

想要泡一杯茶,你需要一些重要的元素。杯子不是最重要的元素,你可以不用杯子喝茶,如果有必要可以用手。但是現在佛教徒更關心起杯子來了,這就是問題,現在不談這個。對於茶來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茶葉,然後是水。如果沒有茶葉就不能算茶,這就是我們說的「達杜」,類似火和熱,水和濕,濕是水的元素。所以大乘人看到一個眾生有覺知,覺知類似聽覺,會無聊,會焦慮,會抓狂,覺知就是佛的元素。

但是當水裏沒有茶葉的時候,這就不像茶,尤其是使用茶包的時候(看不見茶葉)。所以現在,你和我看起來不像佛,沒有佛的能力,不能像佛一樣思考,不能像佛一樣說話,沒有佛的裝束,我不是說你要去剃頭,但是佛的「達杜」,原材料已經原封不動的在那裏了,一點也不少。這就是法華經所說的。

順帶說一句,即使法華經的經題也存在這個意義。蓮華生於淤泥,卻不被染污。就像我們的佛性被負面的染污所包裹,但本身一直是清凈,純潔,純樸的。

問:本能是否就是佛性,或者接近佛性?

不,我覺得是不同的。我不知道你說的本能是什麼?本能可能是習慣性反射,不是佛性。

這個問題很重要,並且我們會在這裏結束。如果你問我,請證明佛性的存在。怎麼證明?日復一日地,我被負面情緒填滿,我怎麼知道佛性是存在的?一分一秒,我都被垃圾填滿。

大乘佛教的答案是,因為這些垃圾這些染污是暫時的,可以凈化的,可以祛除的。這是一個主要的邏輯,這一點應該是能接受的。當你生氣的時候,你能生氣多久?一週?一月?兩月?一年?你的情緒是來來往往的,全都是暫時的。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。另一個很好的比喻是烏雲遮住了太陽,烏雲走了,太陽出來了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,太陽始終在那裏。

我們已經討論了一點點佛性,現在我們做一點點實修。首先要注意我們的意圖,我們的意圖是體驗,了知,確認作為人的本初善 / 佛性 / 如來藏,隨便你叫他什麼。這是我們的動機,非常重要。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更好的汽車,世俗的成功。記得嗎?你要的是稻米而不是稻稈。

從這個動機出發,我們會應用一點非常簡單的戒律,例如坐直。現在坐直。

坐直的時候,看著自己的念頭。

當念頭升起,不要判斷。

如果念頭是不好的,不要責備。就只是看著。

如果念頭是好的,不要興奮。只是記錄。

當你覺知到一個念頭的時候,後一個念頭來了,就看著後一個念頭。你不需要結束前一個。

也許你一個念頭都沒有,如果沒有,就只是覺知到這一點。

不要找尋什麼特別的。因為我們稱之為佛性,也許你正在找尋某個特別的感受,某個特別的領悟,某種光,某種體驗。平凡就是美的,平凡就是神聖的。

如果你在想汽車喇叭聲,只是覺知。

如果你察覺到你被一個念頭帶走了,就回來,只是了知這個念頭。

(總計約4分鐘)

好了。請把這個(剛才的打坐)當做是嘗試直面佛性 / 如來藏 / 本初善,願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證悟成佛。

謝謝大家。我要再一次表達我的喜悅,能有這個機會積聚福德,討論如來藏。我要感謝尼祿吉(音譯)全家,他請我們來蹂躪他家。不過我希望這次對佛性的探討能儘可能地利益大家。我還要感謝所有的工作人員,他們很努力也很辛苦(鼓掌)。而且我覺得很有樂趣,實際上證悟就是一種樂趣,儘可能遠離煩惱。

宗薩欽哲仁波切 2018年3月18日 講於 新德里,孫方 聽譯。照片為課程現場。

分享請切勿改動,並註明出處

本講座視頻(YouTube)

下一篇: 宗薩欽哲仁波切對教育的開示

鼓掌

掃描此二維碼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