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一心三觀

園長 | 2019年11月23日 發佈 | 閱讀需 18 分鐘 | #原創作品

茶壺

首先,這是我個人,對很多傳統教法的一個總結。教法不是任何人的,教法是佛的教法,但總結的是我個人。所以,如果這其中有任何錯誤,任何不妥,我都要承擔因果責任。

但這個總結真的是很有用的,所以現在發表出來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。至少我個人,從中獲益匪淺。

這個總結,我稱為「隨緣,積極,匪氣,新一心三觀」。先說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呢?先從這樣一個問題開始:

匪氣

是成佛容易,還是成為世界首富容易?答案是成佛容易。是成佛容易,還是把孩子教育成材容易?答案還是成佛容易。如果這兩個問題還不夠誇張的,我們再問,是把你的感冒治好容易,還是成佛容易?甚至我們可以更誇張一點,在臨終之後,往生到你想去的地方,例如天堂,或者某個世界,或者生到你最愛的一個孫子家,去當他的兒子,世世代代在一起,這個容易,還是成佛容易?

這些願望,我們就叫世俗的願望。包括股票升值,中醫養生,親子關係如何改善,創業如何成功,孩子教育得如何之好。和成佛相比,到底哪個更容易?

我們先講這個新一心三觀中的第三觀「匪氣」。匪氣其實是一種 100% 的信心。意思是,你的成佛是 100% Guaranteed。這有點像你拿到一塊金礦石,你想從這塊石頭中得到金子的願望,是 100% Guaranteed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就是金子,它已經是金子了,它從來不會變成「不是金子」。只不過是金子當中混合了雜質。明白嗎?

傳統的比喻是,當你手握一把芝麻,而你的目標是從中得到油,那麼你的目標是 100% Guaranteed。方法是其次的。無論用什麼方法,這個目標是一定能實現的。但是如果你手握一塊石頭,然後你想從中榨出油來,那麼你的目標是不能實現的。這是第一個問題,如果你的目標是成佛,那是 100% Guaranteed。

如果你的目標是財富的積累,其實你並不一定能做到。也許因為往昔的業力所致,你從現在開始,股票會不斷貶值,直到你割掉。也許你的小孩,你永遠也教育不好,永遠達不到你預期的那個目標。就算他上了清華,你還是覺得他找不到工作,或者你很不滿意他的興趣愛好。就算他成為世界首富或政治領袖,你還是覺得,他有什麼地方不對。這些事情是非常非常有可能發生的。

積極

儘管如此,這是不是意味著成佛這件事情,是我們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收穫的呢?當然不是!

因為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的眾生,因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虛假的世界,是我們心的投射,是我們假想出來的。就好比我們在夢裡一樣。因而你有痛苦,你有迷惑,你有焦慮,你有煩惱。因而,你的煩惱和痛苦就「需要」你去修行。

所以,並不因為第一個原因(我們的成佛是 100% Guaranteed),就可以什麼都不做,躺在家裡睡大覺,我們就都能成佛。不是這個樣子,相反的是,如果我們不努力,我們是永遠輪迴的,請注意這個「永遠」。

告訴大家一個我的真實體會。我第一次接觸佛法,是老陳帶我去看一個中醫,據說是御醫的傳人,她是學佛的。她當時跟我們說,「很久很久很久以後,所有人都會信我們這個教,所有人都會成佛」。聽起來好可怕,好像阿伯拉罕式的宗教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一個學佛的人,所以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很多年後我還記得我聽到這句話時的震撼。

這個說法肯定是不對的。當然她是好意,她的意思是,既然我們未來都要學佛,那為什麼我們不乾脆現在就去學唄?可是,這個觀點卻很容易被理解為,既然我們將來都要成佛,那現在還努力幹嘛?

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,老陳在加入學佛的陣營之後,還是有好幾年提不起興趣。關鍵是,我們為什麼不這一生享樂,下一生學佛呢?或者這樣:我們這一生好好修福報,來生選擇一個好一點的人家投胎,例如選擇上師的家庭,去當上師的孫子去,好像那樣就算成佛了一半。

完全錯誤。現在不努力,未來徒傷悲。如果現在不好好修,來世根本不知道去哪裡。再說,就算來世生到上師的身邊,也未必就好,上師身邊虛度一生的人,難道還少嗎?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,在自己身上修,而不是去追求外緣。

回到這個話題,輪迴是不會自己終止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不努力,就會永遠,永遠,永遠輪迴下去。

這個道理很簡單。時間是沒有盡頭的,就像時間是沒有開始的一樣。因果的鏈條只會越來越緊。有人會問,不是還有彌勒菩薩嗎?不是還有龍華三會嗎?對。但前提還是,彌勒菩薩出世的那一天,我們還是要努力學習的,對不對?絕對不會說,你自己不用努力,只要依靠上師的加持,依靠佛菩薩的願力,就可以成就。絕對沒有這回事。

所以修行不要看外部條件,要看自己內心。我們叫做「積極」的心態。對!就是西方成功學所說的那個積極的心態!這是我們說的第二點:儘管我們本來是佛,但是我們依然要努力。

如果你沒理解,你會覺得這裡稍微有一點點矛盾的地方。前面說你是 100% Guaranteed,後面又說你還是要努力。這和世間法的體驗有點不同。在世間法看來,例如你已經被保送上清華了,你得到了一個 Guarantee,一個證書或者合同,那麼你就不需要努力了,考試隨便考考就行。

學佛就不是這樣,雖然你的成佛是 100% Guaranteed,但你仍然要努力。不努力你就還是迷惑顛倒的眾生。你的痛苦的除祛,是不能依靠外力的。

再提一下,因為這裡有人學過淨土宗。淨土宗強調他力法門,就是靠自力無法解脫,要靠他力來解脫。對於這個問題,台灣已故的印順導師,有非常精闢的論述。他說,在佛教出現之前,實際上印度是充滿了所謂「他力法門」這種概念的。這種東西非常多,為了順應當時人的情況和根器,不得已才說他力,就算「引人入勝」吧。實際上你想想,他力根本是不可能的。不要說大乘佛法了,就說最原始,最基本的聲聞乘,也是說你的解脫,你的證悟,只能靠你自己。上師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,要是能幫我們成佛,早就幫了。要是上師打你的頭你能成佛,他早就把你往死裡打了,做飛機來打都行。

隨緣

現在問題又來了。當我們說到必須要努力的時候,又有一部分人,會感到很焦慮,很緊張。「我們要趕緊成佛啊,不成佛怎麼辦啊,輪迴是苦啊,來世下地獄啊!」所以我們又要轉變一次心態。

產生這種焦慮,說明你不懂什麼是「緣起法」。也就是,一切事物,都是因緣和合的。既然他是因緣和合的,就是沒有實體的(空性的)。所謂的成佛,所謂的證悟,是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,可以從外界得到的。

假如你現在開始發心,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,做了無數的捨身救人的菩薩行之後,在你成佛前的最後一秒鐘,當你回首這漫長的修行長河,你發現,什麼也沒有發生。所有的一切都像一個火花,從火焰中分離出來,到熄滅的過程。你沒有任何實際的成果被 get 到了。

這個叫做緣起法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。所以你不需要太焦慮,隨緣就行。或者說,成佛是你強求不來的。成佛不是你的某種「期望」的結果。因為成佛的結果就是「沒有期望」。我們無法期望「沒有期望」。

舉個例子

所以你看,這個一心三觀是兩次顛倒的。第一層是隨緣,你的目標(如果是大乘佛教的目標)是著急不來的,強求不來的。第二層,但你還是要非常努力地祛除痛苦。第三層,你的目標又是 Guaranteed。多好玩。

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,例如你很想自己的一個親戚或朋友能夠接觸佛法,所以你開始跟他講一些佛法,希望能引領他進入佛法的殿堂。

首先,我們要說,對這件事你千萬別著急,別焦慮,別緊張。能不能去學佛是他的因緣。如果他最近正好覺得內心空虛,忙來忙去不知道為了啥,萌生了一點點靈修的興趣,那麼帶他入門就容易了。如果他正在為了世間法而焦慮,正在擔心孩子考不上大學,或者創業剛剛起步,這個時候你想讓他學佛,他會啪啪給你兩巴掌。「我這正在發力呢,你好像要我變成佛系青年了!」

所以第一條就是,做這件事情,要隨緣而做,千萬不要強求。

順帶說一句,這裡說的只是機緣。絕不是說入門容易以後學佛就容易,以後學佛容易也不是說成佛就容易。千萬別以為忙碌的人學佛有障礙。學佛和世間法在這一點上很不一樣,學佛沒有進度條,學佛無法比較誰學的好,因為我們的目標也不過就是回到你自己的本初善(Basic Goodness)。

現在回來。第二條,不放棄任何一次可能影響到他的機會。一個眾生之所以是眾生,還不是因為痛苦啊,煩惱啊,焦慮啊,源源不斷地來。所以你不用著急,你有的是機會。但是你需要心態上積極。你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,趁這個機會,把智慧的種子種到人家心裡去。也不一定是表面上講佛法,也許半個佛字都沒有,也許只是講創業,也許只是上 TED talk,也許只是教他如何教育孩子,或者陪他去看中醫,反正你抓住了機會,把空性的種子,非二元的種子給種進去了。這個有點像 Inception(盜夢空間)。

仁波切經常說,從來沒有一個佛教儀軌說,願眾生成為佛教徒,只有說願眾生成佛。這個什麼意思?意思就是不要在乎形式,不要勸別人念經拜佛,搞這些形式,要真正讓他從煩惱中解脫出來。如果解脫的辦法是吃肉,那就陪他吃。這個才叫「積極」,這是你踐行菩提心的一部分。

但是,第三條,儘管你要非常努力地去做這些事情,你又不需要太擔心。因為每個人都能成佛,這是我們講佛法的基礎,也是我為什麼對講佛法這麼有興趣的原因?為什麼精力充沛?為什麼那麼有信心?因為我的成功是 100% Guaranteed。

和世間法比較

這就是新一心三觀。這不是一套全新的方法論,這不是什麼自洽的完美系統,也不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的空談。「空談誤國,實幹興邦」,別忘了蛇口那幾個大字。這更不是因為怕人打官司,而搞的什麼免責文案。好像你把方方面面都說到,人家就「既做不到,又挑不出毛病來」。都不是。

這是一種心態,這是心態的框架。

比如說,我們可以跟中醫類比一下。如果你是中醫,有人來看病,第一,這個人的這個病,能不能治好,那是因緣和合的。就算華佗再世,也不能保證一定看好。更何況,你不能保證這個病人回去以後吃你的藥,你不能保證這個病人吃了你的藥以後,不亂搞些別的東西。所以,管他三七二十一,你按你所學的知識給人家看病就行。

第二,雖然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,但你的醫術仍然有改進的空間。不能認為,既然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,那我做什麼也沒用,能好的自然能好,不能好的也是命,強求也沒用。這個叫佛系,這個是不對的。

另一個方面,除了醫術,你的醫德也有改進的空間。也就是說,不能因為第一條緣起法,就內心消極,愛看不看。醫者父母心,心裡要裝著病人,這是你需要不斷修行不斷改善的地方。

現在,關鍵問題來了,就是中醫沒有第三層。一個人能不能治好病不是 100% Guaranteed。沒有一個信心在那裡支撐他。這些沒有第三層的,我們叫世間法。

再比如,你談小孩子的教育。第一,這個孩子聽不聽話,是否適合學鋼琴,能不能教育好,是不是上清華的料,這些都是因緣和合的,你沒有必要焦慮,你要隨緣。第二,是因緣和合的難道就不教他了嗎?當然不是。你還是要努力地去教他,你的教育還有改進的空間,你要積極地去改進。第三,你的孩子能不能成材,並不是 100% Guaranteed。這個叫世間法。

這就是為什麼佛經把世間法比喻為,沙子上建的城堡。是沒有基礎的,隨時都有可能被摧毀。

教育有兩種

孩子教育這個問題,其實很微妙,我們再來仔細看一下這個例子。事實上是,孩子教育是否是世間法,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。

如果你的目標是TA的成績,那麼就叫世間法了。因為你沒有第三層。你孩子的成績達到什麼水平,是沒有保證的。如果你的目標是,減少乃至祛除他的痛苦,那麼你的目標就立即變成 100% Guaranteed。這種教育就是出世間法了。

明白了嗎?只要你的目標是一切外在的東西,例如房子,車子,名譽,頭銜,成功的事業,或者嫁一個好老公。這些都是不能保證的。這些都是必然引發焦慮的,而焦慮又與最初的目標相反。這就是輪迴的內生矛盾性。就算偶然成功了,那也只是因緣和合的一種假象,也就是被稱為福報的東西。

台灣已故的大師牟宗三,我第一次看他的書,就看到這樣一句話,他說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?是直指人心。」當時我還不理解,我在想這什麼人啊,講個教育還講到禪宗公案上去了。現在我才理解這句話,我真是佩服的不得了。真正的教育是什麼?不是填滿你的大腦,而是點燃你這隻火把,點燃你對內在的追求。

如果你的目標是向內求,培養他的滿足感,從而形成不焦慮的人生。也許沒有成佛這麼一步到位的目標,但至少你可以說,是向著本性的方向去教育孩子。那麼你一定能成功,你有一個保證。佛教稱為「背塵合覺」。而追求外在的東西,被稱為「背覺合塵」。

假如我現在借一個杯子給你用。無論你弄得多麼髒,巧克力醬,咖哩醬,沙拉醬,我都不太會焦慮。為什麼?因為我明白(1)杯子是杯子,髒是髒,髒是不會破壞杯子的,(2)髒是可以被清潔掉的,(3)杯子原本是乾淨的,並且還會回到乾淨的狀態。這三條就是大乘佛法的基本見地。所以我們能有一種信心,就是孩子是一定能被教育好的。所謂的這個好,不是外在的好,不是世俗的好,不是貼標籤的好,而是我們所說的接近本性的好,背塵合覺的好。

天台一心三觀

這個理論我已經構思很久了。因為怕說錯話,並沒有拿出來分享。但反正我自己是這麼修的。

我最近在翻看佛教辭典,突然看到「一心三觀」這個辭條,這個是天台宗的核心理念,我本來也是知道的。但是不知怎的,這次看到這個辭條,我猛地醒悟。我一直在修的這個心態的法,特別特別像這個一心三觀。不能說完全一樣,但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其實,精彩的部分在這裡。天台一心三觀的關鍵,其實是這個「一心」。我們把這個理論分三層來講,好像把一個三明治分開,每一層都是歷歷分明的,能聽得懂,也修得起來。可是,天台宗想要說的是,這三層要具備在「一心」中。也就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如果不能理解,就先當成「同時」吧。我們要在自己的心態中,同時「融合」這三層,它們看似是兩兩矛盾的,兩次顛倒,可是要在一心中修,這才是重點。

我們可以把三層心態都看成是隨緣;積極的心態也必須時常內觀自己,是不焦慮的,不強求的;因為你有 100% 的信心,所以才顯現為隨緣的心態。也可以把三層都看成是積極;入世的事情不是不做,但也不是攀緣去做;杯子是永遠不會被染污的,那為什麼不放手去做。也可以把三層都看成是匪氣;隨緣是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;積極是因為我對佛法有信心,能把滾滾紅塵變成道場。

套用古人的句式,我完全可以說「一隨一切隨,一入一切入,一匪一切匪」!

分別對治

現在總結。在這個三觀中,隨緣是為了對治世間人的焦慮症的,尤其是現代人,對什麼都要有點追求。而積極入世,是為了對治修行人的另一種焦慮症,就是把世俗生活當成是有害的東西,什麼都與世間價值觀相反。再有就是「佛系」。佛系的心態是有害的。類似一種逃避,遇到困難就退縮的心態。

作為公司老大,假如今年公司的業績上漲,那麼我就會說「你看我多厲害!這是我的才能。」可是如果公司的業績下降,我就會說「唉,這是我的業。命裡沒有末強求啊。」修行就是要你完全顛倒過來。如果業績上漲,你為什麼不說「唉,這是業!」如果業績下降,你為什麼不說「你看,這就是我『領導有方』!」

再多說一句。科學,數學,心理學,經濟學,所有你在大學可以學到的東西,所有社交媒體上傳播的東西,所有 MBA 教授的東西,其實都可以放進第二觀裡面。所有宗教,靈修,心靈雞湯的東西,都可以放進第一觀裡面。例如概率論,如果我們的語境僅僅是第二觀,那麼概率論就有效。

那麼匪氣呢?匪氣對治的是,把前面兩個對立起來的心態,認為隨緣和積極是相反的心態。是不是有點像「空假中」了?(天台一心三觀)

每次我談匪氣,我覺得還是有人會誤解的。有人說,老師,自從跟你學了匪氣,原來不敢跟別人吵架的,現在敢了,原來不敢拒絕別人的,現在敢了。我只能把頭默默地扭向一邊。這是沒理解。我們說的匪氣是根本性的,大嗓門講話反而是沒有匪氣的表現。土匪通常都缺乏匪氣。

不認為存在固定不變的對和錯,善和惡,才是我們所說的匪氣。不認為功德是真實存在的,卻還要努力去積累功德,才是我們所說的匪氣。不認為輪迴中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,卻還要積極地去解決,才是我們所說的匪氣。


根據 2019年11月 的錄音整理

分享請切勿改動,並註明出處

其它文章

上一篇: 草繩與蛇

下一篇: 散步與發心

鼓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