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步與發心

園長 | 2020年07月02日 發佈 | 閱讀需 5 分鐘 | #原創作品

散步

我想到了一個例子來談談發心問題。

比如,今天我要去人才公園散步。這時我們有了一個目的:散步。這個目的附帶了一個地理位置信息:人才公園。從我家步行到人才公園的時間是 15 分鐘。對現代人來說,這是一個很尷尬的距離,通常我們不會選別的交通工具。

假設我走 15 分鐘到人才公園,然後開始散步。假設散步 30 分鐘,再走 15 分鐘回家。這裡的時間利用率很低,只有 50% 的時間在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另外 50% 的時間花在路上。

可是,問題來了。假如把步行去人才公園的時間,也看成是散步呢?假如我以散步的心態,邁出第一步呢?這時的時間利用率就變成 100% 了。這裡就是心態。然而現代人,即使是多年的老修行,也不一定就有這種心態。

再比如說,我聽到一個段子,說打遊戲的人,花很多錢買裝備。如果不買,就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去打裝備。但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提醒大家,你玩遊戲難道不就是為了消磨時間嗎?又要花錢買時間。買出來的時間幹什麼呢?如果這一關輕輕鬆鬆就過去了,那就又要花時間投入下一關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遊戲就是要利用你的這種矛盾心態。你越在乎,他越掙錢。

從頭到尾,我沒有引入任何佛教名詞吧?這裡只有心態上的差別。如果玩遊戲的同時,又不計較得失,不計較成敗,玩遊戲就是玩遊戲,僅僅是玩的心態。那麼,你才可能真正地玩,玩得很開心,那個才是真正的享受,享受當下。否則就沒有真正的享受,只有一種變相的痛苦和焦慮。

「活在當下」這個詞也不能隨便提,你一說活在當下,他馬上就兩腿一盤,兩手放在肚臍上,然後假裝有一種狀態叫做活在當下。這是錯的,這是要活在「活在當下」,要安住在「安住當下」。明白嗎?馬上變味了。這種狀態相當於你要去尋找散步的地方。而活在當下的真正意義是,哪哪都可以散步。

我這裡有位師兄,每週六上午,他開 1.5 小時的車來聽課,上 3 小時的課,再開 1.5 小時的車回去,他的時間利用率只有 50%。假如在出門的時候,他的心態是煩躁的,一路上都在堵車,並且還跟後排座位的人吵架。如果是這樣子,他來到佛堂,就會立即想要得到些什麼。因為他付出了這麼多努力,對不對?「園長你有什麼真貨,趕緊放出來。」這樣就是很不好的心態。

而如果他的修行狀態非常好的話,他從邁出家門的第一步起,他就已經在上課了,這就是非常好的心態。他會覺得,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,都只不過是因緣和合而已。在佛堂的時光和在路上的時光,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。

假如另一位師兄,從家出發到佛堂只要 5 分鐘時間,過一條馬路,等一下電梯就行。前面那位師兄可能會羨慕後面這位師兄的條件。「妳真好,能住在佛堂的附近。」實際上沒有必要,因為你比她多了 3 個小時的修行時長。

再假如另一位師兄,要去北京出差,並且週六的早晨還要加班開會。一方面她覺得很命苦,不能參加佛堂的學習。另一方面,假如她在開會的時候,突然想到,在深圳的這個地方,一大群師兄正在努力地學習佛法,正在上課。那麼,她想到的那一刻就是很好的修行。明白這個意思了嗎?即使她沒有來,那一剎那她分享了在這裡所發生的所有事的功德!這個就是佛教的發心。

所以發心是極其重要的。很多人問這類問題,他們不太懂發心。既然我們可以說,當你發心要去散步,你就已經在散步了。為什麼?因為真正的散步不是呼吸那個負氧離子,真正的散步就是放鬆。假如你的心在放鬆,你不在公園也算散步,假如你的心不夠放鬆,那你在公園也不是散步,對不對?既然這個觀點是成立的,那我們為什麼不能說,當你發心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那一刻,你就是佛!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觀點。

如果我一上來就這麼說,你可能接受不了。你可能覺得,這只是佛對我們的鼓勵嘛。發心是發心,發心之後還有那麼長的路要走呢。其實你想想,所謂「這麼長的路要走」,就是從我家到人才公園的路。就是這個道理。

今天我們分享發心這個東西,因為現在生意不好做,大家都很忙很忙。要是談修行,怎麼修?花多少時間修?

仁波切在上次課的時候(The view of vipassana)提到了 daily practice,我們把它翻譯為「日課」。這裡有一點點誤會,日課感覺像是每日一課,好比我今天的修行是打坐一小時。那這一小時以外呢?就拼命地忙工作去。仁波切不是這個意思。他的 daily practice 就是說,把一整天都當作修行。你可能現在抽不出一個小時打坐。但你需要經常地想起:我嚮往解脫。我嚮往究竟的真理。我嚮往離苦得樂。我所嚮往的這種東西叫做證悟,並且我想要證悟。

只要你想一下,那麼,你就已經處在散步的狀態了。


根據 2020年1月 的錄音整理

分享請切勿改動,並註明出處

其它文章

上一篇: 新一心三觀

下一篇: 菩提心與悲心有什麼不同

鼓掌

掃描此二維碼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