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我們一起讀經吧

園長 | 2019年07月04日 發佈 | 閱讀需 16 分鐘 | #原創作品

閱讀者

一篇簡短的小文。淺談了佛經的特點,佛經的分類,表相和智慧的關係,為什麼要讀經,讀經的方法,和我推廣「漢文大藏經」的出發點。純屬個人觀點,不要輕易相信,引用更需謹慎。

先談談佛陀的教法

佛陀的教法是偉大的,真實的,卻又活潑的。佛陀的教法是完美的,圓滿的,卻又切實可行的。當我們在以這樣的語言稱讚佛陀時,你可曾感受到這其中的一絲絲矛盾?

如果一個人的教育方法是可操作的,那麼它就極有可能是世俗的,有條件的,有依賴性的,或者專業一點,就說是「緣起的」。又怎麼可能是完美的呢?而如果一個人的教育方法是圓滿的,究竟的,乃至「空性的」,那麼它一定是不可思議的,不可言傳的,又哪裡去找那些修行方法呢?然而佛陀的教法卻不是這樣。世尊要告訴我們的是,這種內生的矛盾性,恰恰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二元對立。而佛陀的教法,則是非二元。

宗薩欽哲仁波切說,佛陀能在一個上午的時間把空性講清楚,並且能讓在場的每一個不同狀態的眾生都能聽明白,包括那些看不見的眾生,這也許是佛陀最大的神通。

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最重要的啟發:佛經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!

否則他怎麼可能兼緣起與空性為一體,融智慧和方便於一爐?同是勝義的和世俗的,完具究竟的和相對的。

如果有人只看到了空性的一面,而沒有看到 84000 法門,或者有人只看到了某些具體的修法,而忽視了這背後所引領的智慧,那麼,他或她所學的將不再是佛法,而是某種極端的見地。

由此而引發了我們讀經的興趣,我們想一窺完整的佛陀教法,而不是某一宗某一教的入門手冊。

佛經的分類

佛經,之所以被稱為「三藏」,是因為有三種不同的文體(抱歉此處沒有其它更合適的詞了)。一是紀錄其言傳身教的,縱深其三乘的教法,橫貫其偉大的一生,我們稱之為經。二是系統論述某個問題的,可長可短,可用辯論,可用偈頌,但是力求還原世尊深意的,我們稱之為論。三是出家在家如何持戒,並僧團管理制度的,我們稱之為律。這對中文區讀者是不陌生的,在佛教傳入之前的幾百年中,華夏文明的其它文獻也採用了這種明確的劃分。

另一種分類方法就有點複雜了。我們要首先知道佛教裡有大乘和小乘。無論是否採用這兩個名詞,沒有人能夠否認大乘和小乘的爭論,已經超過了幾千年,直至今天仍在繼續。在印度歷史上,不,是人類歷史上時間最久人數最多的大學:那爛陀大學,主持這樣的辯論可能也有八百年之久。因此在佛經中,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見地,或對相同見地的完全不同的表述方法,也許我們可以稱為語體(再次原諒我亂用詞)。以此而分,可將佛經分入四個不同的籃子裡:一是完全只談小乘的,不涉及任何大乘的,我們稱為阿含。二是完全只談大乘的,文字不含蓄直接表述實相的,某些小乘的行者完全無法接受的,我們稱為般若,一般這類經的經題上都會標「般若波羅蜜多」字樣。三是溝通大小乘的,文字含蓄的,雅俗共賞的,在某些具體的修行方法中植入般若智慧的,我們稱為方等,有點類似「從入門到精通」。一般這類經的經題中有「方等」或「方廣」,如寶積,華嚴,以及熱門的阿彌陀經,無量壽經,地藏經,藥師經等等。小根之人讀了也覺得不錯,大根之人讀了感覺跟般若經沒差別,但語體上對空性可能不做展開,只是歌頌其功德。四是一乘法,在此類經中看不到第二三類佛經中對小乘的貶低,而是談及三乘權設的思想,自成一組,包括法華,涅槃等。

有人認為只有般若是了義的,也有人認為法華也是了義的,這個不重要。但是另一件事情很重要,此處我不得不插一句,小乘和大乘經典很明顯不是出自同一批人之手(將來有空再談佛經的形成過程),我們今天怎麼才能知道這其中有無後人杜撰的成分呢?

分清佛經的表相和背後的智慧

如果單單只是從學術上和考古學上討論這個問題,那就算再爭論個 2500 年,也還是不會有結果的。我們還是要回到本文最初的那個問題。佛陀的教法包含了濃濃的智慧的味道,也包含了各類我們所需要的營養,切實可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。媽媽的味道是不變的,而菜的配料確實經常在變動,我們有時稱後者為文化配件。佛法的偉大就在於兩者的合一。

在大航海時代之前,佛法已經跨越了二十多個世紀,涉及數百個國家,有些國家只是曇花一現,即便在中國也涉及了從漢至清這麼多個朝代。南至印度尼西亞,北至蒙古和俄羅斯境內,西至重要佛教國家阿富汗(想想巴米揚大佛),東至禪宗鼎盛的日本島,占地表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。難以想像佛法如何在不通過武力征服的前提下,自發地被不同時代,不同膚色,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接受。我們就說在中國歷史上,你還能不能找到另一種外來的非暴力的文明,被漢人心甘情願的接受,並且是在漢唐這種中國是唯一超級大國的時代?

扯了這麼多,就是為了說明在佛法傳播的過程中,我們完全可以放棄任何形式上的東西,可以做徹頭徹尾的改變,只要它還是那股智慧的味道。佛經亦是如此!我現在就可以給你指出佛經中大量後人會集的痕跡,或者說是慢慢沈澱的,而非一次成型的。這一點,中國的古書,如「黃帝內經」,亦是如此。死扣文字而忘記了文字背後所表達的意義,猶如盯著手指而不看月亮的愚人。

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教育家都是因材施教的。即使在小乘的經典中,我們也經常看到佛陀對某人單獨說法,然後他單獨修行。這樣的文字不可能以舉手表決的形式被集結,因此只能私自集結。但在這背後,我是說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,你再讀阿含,你一定會認為這些完全矛盾的文字,背後出自同一個人的智慧。媽媽的味道,永遠是媽媽的味道,即使她做的是西餐。

要讀佛經

為了還原這個圓滿而活潑的教法,我們首先要敬仰這位 2500 年前出生在北印度的王子。他有著迷人的眼睛,和雅利安人的顴骨。他的心中早已有智慧,才能在那些外道的門下「知非即捨」。他宴坐七日而證得緣起性空,煩惱對他來說猶如花瓣一樣毫無傷害。最重要的是,他選擇了當一個教育家,言傳身教了將近半個世紀。

身為佛教徒的我們,難道不想知道他教導了什麼嗎?一個浪漫的王子,他教導了什麼?一個證悟者,並且是歷史上唯一記載的證悟者,他教導了什麼?一個智慧和慈悲的化身,他教導了什麼?什麼東西值得花 45 年來教導?什麼東西是 45 年才講得清楚的?口口聲聲想要解脫的我們,難道連一點好奇心都沒有?

我很怕現在有一些人提倡的,只讀某一部經,或者只是用誦讀的方法。這有點像你問一個人如何學好英語,他可能會說「把牛津辭典背下來,你一定能學好英語」。這句話沒有錯,作為一個過來人,他是在鼓勵你學習的精神,學習沒有捷徑可走。但若是有人逐字理解,這句話又錯了,背下字典也不能說好英語。它同時是對的和錯的。最可怕的是,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,一代人神秘地把這本字典傳給下一代人,不出一百年,就會形成一個只能拜字典,抄字典,和背字典,而不能真正學英語的邪教組織。

基督教最黑暗的時代,也是沒有人讀聖經,而只是派人不斷地抄寫聖經,直到有一個有文化又虔誠的神職人員,他決定把聖經認真地讀一遍,結果他發現聖經裡沒有任何教會存在的理由,他的名字叫馬丁路德,西方的宗教改革由此開始。這是今天的佛教徒需要知道的。

因為有太多人把佛經當成是鎮宅之寶,當成是放射 X 射線的能量體,抄寫佛經當成練字,誦讀佛經當成一種靜心的方法。電影裡把金剛經當導彈發射出去,可以打死妖魔鬼怪。新生嬰兒半夜哭泣,需要家人念誦地藏經才能睡著。這些說法和背誦字典學英語是一樣的,它們既對又不對。我們需要知道的是,這些方法並不能真正地學佛,如果你不去看書,智慧不能傳遞給你。仁波切形容這些方法,是歌唱老師從吼間抓出一首歌,塞進學生的嘴裡。

怎麼讀佛經

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,我並沒有說每一個人都要讀每一部佛經。這裡有 4600 多部,共計 19000 多卷佛經,兩億多個漢字。如果要在五十年內看完,那麼平均每天要讀超過一卷,可以說 99.99% 的人都做不到,更何況無常之迅速,三十歲的人也不敢說還能再活這麼久。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?我列舉了以下幾點我的看法:

1)要平等地對待每一部經。這裡沒有高低上下,沒有「權威」因為全是「權威」,沒有「精華」因為全是「精華」,沒有「殊勝」因為全是「殊勝」,沒有「最高境界」因為「高」代表二元對立,「境界」代表在有形有象上做文章,這些概念通通扔掉。也不要看誰最「流行」,只要對你有啟發,那些所謂「冷門」的經典,一點也不比流行的差。(流行只不過是共業而已)

我最怕聽到別人說,某某經是大藏經的精華,讀這一本就夠了。這是典型的現代快餐式文化。而且很容易導致人們執著於文字,不去了解背後的意義。大藏經的文字相,是內生矛盾的,仁波切稱為 designed to cancel each other。只有合才圓滿。單看某部經,有時候會助長你的某個毛病,而這個毛病剛好是在另一部經中指出的。

也許我應該談談「了義」和「不了義」了。說實話,這些只是學術名詞。僅在解釋有些文字「不是字面意思」有些「就是字面意思」的時候,我們才使用這兩個術語。我們絕對不會說,了義的文字比不了義的文字重要高尚殊勝,這都只是世尊一人的教育法而已。有點類似哲學老師,在討論哲學和討論文學的時候,語言風格是不同的。至於某部經是否是了義的,也常常存在爭議,這對個人的修行沒有太多意義。

2)不要擔心文言文。中國人的 DNA 就是可以讀懂文言文的,只是你很久沒讀,不太熟悉了,多花點時間就能恢復。(BTW,佛經其實是用唐和唐以前的白話文寫的。)

3)也不要擔心此處有深意。越是這樣想越糟糕。應該放輕鬆,你會漸漸地自然地加深理解,有時會深到自己都驚訝的地步。(BTW,深和淺也只是兩個標籤。)

4)帶著一顆謙卑的心,不要總是說「我認為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思」。人們有一種習慣性的焦慮,總是會把剛剛接觸到的東西生硬地和自己已經熟悉的東西建立連結,以緩和這種焦慮。其實沒有必要。放鬆,放謙卑,承認「我暫時不懂,但我想要理解」,這就是最好的修行。

5)不計時間,不計進度,不計收穫。總的來說就是不要焦慮。如果你計畫今天讀兩小時,可是你只開始了 15 分鐘就被世俗的事情打斷了,也許是工作找來了,也許是孩子,也許是身體不舒服,也許就是心情不好,讀不進去。沒關係,休息一下,反正讀經是一輩子的事,也不在乎眼前這一城一地的得失。只要有強大的心願,你就會有收穫。

反而是,如果你覺得自己今天很了不起,「居然讀了兩小時的佛經,收穫頗多,不像那些俗人,整天只知道紅塵裡打滾」。這種心態非常非常危險,一定要小心。(最好找個地方懺悔。)

6)興趣是最好的導師。對某部經有興趣,就立即找來翻翻(歡迎來本站隨便翻翻),一定要趁有興趣的時候學,哪怕只是好奇,也極有可能有巨大啟發,因為佛經的智慧具有「超越性」。舉例來說,有人在懷孕期間想讀「入胎經」,這就是興趣的引導,應該珍惜這種興趣,因為興趣也是無常的。

7)經常切換不同類型的經典,避免疲勞。「四十二章經」是現存經典中最早翻譯為漢語的,言簡意賅,非常適合入門讀者。「般若」類經典看起來很哲學,現代人叫燒腦,尤其需要細心,慢慢品味。「本生」類全是故事,扣人心弦,老少咸宜。但也有差別,如「法句譬喻經」全是短故事,「賢愚經」全是長故事,一個故事一部電影那麼長。

不要苛求自己把一部經讀完再讀下一部。也許這是古人讀書的智慧,但今人沒有這樣的心態了,也許你會因此而永遠錯過什麼。

8)三殊勝。來吧,表現地像個專業人士!在讀經之前,重新調整你的發心,不是為了增長見聞,而是為了自己和一切眾生的解脫。在讀經過程中,視一切順緣逆緣為虛幻,不執著文字相,不執著言說相。在結束的時候,勇敢地把你的功德「贈送」給一切眾生,你的功德不會因此而減少。這三點都非常重要,它們是最強大的 mind training。

佛經上說,讀誦和探討大乘的法意,一字一句,其功德勝過供養無數的佛菩薩阿羅漢,飲食衣服醫藥,和豪華別墅,並且還供養無數劫。因此,也請你發出喜悅的心,好好獎勵一下自己!

懂得感恩和珍惜

也許是因為互聯網的方便,也許是因為「漢文大藏經」網站和 app 都是免費的,也許是因為今天在 taobao 上請紙製的佛經也都非常便宜,大家會覺得佛經來得很容易,甚至是廉價,很 low。這種想法是絕對錯誤的。為了讓你能讀到這些佛經,一代又一代的人投入了生命去做這件事。

不要說翻譯這些佛經所花的幾百年時間,不要說玄奘等大師穿越沙漠和雪山,不要說房山石經從隋代刻到明代,就單單說為了保存和流通所做的抄寫,想想就不可思議。雖然印刷術發明已久,可一部大藏經要幾百萬塊木板,需要一整個政府部門來維護和保存,印刷一次要幾年時間且耗資巨大,這種財力只有帝王才有。因此,直至清朝末年,普陀山連一部大藏經都沒有,為了請經,普陀山方丈上書皇帝,皇帝撥專款用於印刷,再找人來清點。當時還年輕的印光大師,就是負責清點和護送大藏經回山的。南懷瑾大師年輕的時候,也是為了閱藏,上峨眉當了幾年的出家人。

日本和南北韓,在古代也是從中國進口佛法和佛經,因此他們的大藏經也是中文的。日本在 1922-1934 年左右整理和校勘的「大正藏」,是距離我們最近的版本了,比「乾隆大藏經」晚兩百年。過去幾十年中,國內外同仁們共同努力,在 「[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]」 的框架下電子化佛經。他們以「大正藏」和「續藏經」為主,選錄和補錄的部分也有「嘉興藏」「高麗藏」「乾隆藏」「趙城金藏」「永樂北藏」等等,還包括一部分近現代值得入藏的文獻。

千萬不要以為他們的工作是 OCR,更不可能是由什麼人工智能機器人來完成。佛經是由發心師兄們一個字一個字錄入的,再由人一遍又一遍地校對。你用指尖輕輕滑過的每一行,都是前人心血的結晶。至於國內外流通的紙質佛經,很多也是用的 CBETA 版本再重新排版印刷的。

我說了這麼多,只是為了提醒你佛經是珍貴的。能讀到佛經是極複雜的因緣和極大的福報。也許有一天,其中的某一個因緣突然失效,我們閱讀佛經也就不可能了。也許這個因緣僅僅是你不再有興趣了。

仁波切說過,佛法的真實受用,只能通過虔敬心來獲得。所以,即便你是在用 iPhone/iPad 讀經,也可以先洗手。這樣看起來很愚蠢,因為電子數據是不會被手弄髒的。但是,因為我們都是有情眾生,所以我們就需要這種儀式感。

分享請切勿改動,並註明出處

其它文章

上一篇: 宗薩欽哲仁波切講「維摩詰經」(下)

下一篇: 關於次第(和方便)的真正含義

鼓掌

掃描此二維碼分享